类别说明
社区综合服务
服务对象 :
社区内全体居民
服务内容介绍:
1、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中心通过专业讲座、专业咨询、社区活动等形式,提供社区文化宣传服务,包括邻里关系建设、居民志愿服务建设,体现社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文化。
2、便民服务:
——生活服务指南:针对外来人口对本地资讯不熟悉、服务资讯需求大的特点,社区社工针对外来人口编写一本外来人口生活指南——《新鲜人手册》,内容包括家居生活、城市道路、各政府部门的职能及其相关业务等等,定期修正、定期发放至社区居民手中。同时,在居民之间也可以相互传递该手册,以达致资源共享和社区关系网络的建立。——青少年课外乐园(四点半学校):针对社区中小学生放学较早、家长下班晚的情况,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利用自身场地开办“青少年课外乐园”——即“四点半学校”,让放学的孩子们有地方可去、有活动可做、有知识可学、有朋友可交,让家长能够安心、放心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3、妇女儿童及青少年服务——社区推广宣传活动:包括计划生育、家庭暴力预防、夫妻关系、亲子教育等在内的各类宣传活动。通过活动对提升妇女及其他家庭成员意识,营造有利于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区环境,提升家庭成员的社区意识。——小组活动:社区家庭服务中心通过组织文化、体育等小组活动,使社区服务对象相互建立联系,初步形成居民互助自助的氛围和简单的社区社会组织,帮助其形成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发掘妇女潜力,构建和谐家庭。通过小组游戏、技巧训练、集体活动等,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启发、提供帮助和促进式教育,帮助其完善自我,获得全面发展。——婚姻调解: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协助当事人处理婚姻关系中冲突和矛盾,正确认识婚姻关系中的角色,维护和促进夫妻关系,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家庭。——亲子服务:主要包括亲子兴趣小组和节庆亲子活动,通过组织小组和活动,促进亲子关系,调节家庭氛围,让家长学会如何与小孩进行有效的沟通等等。
4、老年人服务——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则将重点放在发动社区居民对老年人提供照顾,以及老年人在社区内的活动。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工作方法,改善老年人与社区的关系,提高老年人自助和互助的能力,促进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并通过老年人的集体参与来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学堂:开设有关保健或学术讲座和书画、艺术、音乐、舞蹈、电脑等老年人乐意接受的学习内容,充实他们的晚年生活,做到老有所学、发挥余热、补充知识、振奋精神。5、外来流动人员服务——兴趣小组: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各类兴趣班的开展可以充实外来务工者的闲暇时间,培养他们的业余爱好,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水平和素质修养,在助己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利益。——技能培训:整合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外来流动人员提供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他们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为就业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调适:流动人口的心理调适服务可以缓解外来流动人口面临的压力大、社会支持网络薄弱问题。社会工作者能够通过辅导调整流动人口因工作、生活、情感引发的心理不健康和压抑的心态,通过倾诉等方式疏导其负面情绪,引导其主动面对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积极的心态直面人生。6、残疾人服务——心理辅导: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残疾人交谈等方式引导残疾人抒发内心的不良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效能感和自信,为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社交活动:通过组织社区内残疾人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减少他们的孤独感、达致相互支持抚慰的目的;通过拓宽其社会支持网络,将社区中的残疾人重新规整到社区居民群体中来,使他们真真正正地成为社区的一部分,而不是社区生活中孤僻隔绝的边缘群体。7、少数民族社会服务:开展社区少数民族结构、人口及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针对他们的需求,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为在辖区生活与工作的少数民族同胞家庭及个人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8、企业社会服务: ——和谐劳资关系建立:利用社区、社工和劳动部门及其它社会资源,帮助辖区内企业改善劳资关系、调解劳资纠纷,建立和形成和谐的劳资关系,构建和谐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办事效率。 ——员工关爱:社工为辖区内企业员工提供心理疏导、压力缓解、情绪管理、家庭困难帮助、送温暖、送爱心等关爱活动,弥补企业工作高负荷、高压力、收入不理想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给员工带来的负面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倡导:中心将整合机构、社区、政府、民间专家资源,为辖区内企业单位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倡导和建立等服务,使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做到与所在社区的和谐相处及和谐发展。9、其它: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开展切合社区服务需求的专业化服务;如劳动就业服务、学童接送及托管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及志愿者队伍建设、低保、低收入家庭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等。